薪酬翻倍的小秘密

記得上年中跟一位念大學四年級的朋友仔 (化名 A 君) 交談, 當時他向小弟徵求一些在職場薪酬談判的意見, 昨晚剛好收到他分享近況的電郵, 告知薪酬在短短一年又翻了兩翻之餘, 更創造了一個職場以外的收入來源, what a pleasant surprise! 很是感恩的同時, 筆者覺得他的個案, 對很多準畢業生或正在職場努力上位的年青人都很適用, 在 A 君的同意下, 收集和整理了以往跟他有關的交談記錄, 希望可把其重點和摘錄, 與一衆 blog 友分享。
先談談人物背境, A 君是一名十分上進的有為青年, 當年還未正式畢業, 已得到幾家有名的大公司垂青, 被邀請加入它們的企業銷售團隊。
在手上的三份 offers 當中, 有一份是 A 君心儀的, 也是待遇最好的...
A 君問: “百樂兄, 我是否應該立刻接受這份僱傭合約呢? 如果你是我的話, 你會怎樣做?”
筆者覺得 A 君這道問題是蠻聰明的, 他言下之意, 是想借用筆者多年的商場實戰經驗來參透其薪酬議價空間的可行性。
以下是筆者給予 A 君的回應 (有關的個人資料已被擦除):
作為一位銷售界的後起之秀, 你實不應草草接受放在眼前的僱傭合約!
原因是, 從星級招募經理的角度而言, 她希望從求職者身上, 看到一個有意思的還價過程,以及求職者對整體薪酬方案所提出有理據的修訂,從而考驗求職者對銷售工作的熱誠。
每一位精明的招募經理, 都期望她錄取的新星, 有着言行一致、觀人於微的洞察力,對任何類型的生意交易 (如薪酬談判), 有着獨立的思考和判斷能力, 並且能時時刻刻從各利益團體的立場出發。 其目的, 就是要看看求職者如何恭敬和從容地發掘出優化薪酬的雙贏方案。
簡單點說, 經理希望你能在任何環境和情况下, 表現出頂級銷售從業員在商業戰場上的殺手本能 (killer instinct)。
Okay, 若然手上的 Job Offer 不應照單全收, 應當如何是好?
首先, 你當讓招聘經理知道, 你正在同時考慮其他兩份工作錄取通知書 (即使兩者都不是你的首選, that’s okay)。
請不要誤會, 我不是鼓勵你玩那些 play-hard-to-get 的無聊心計遊戲, 或以拍賣手法來主導整個薪酬談判過程 (過份使用這些 tactics, 往往會帶來反效果的)。
恰恰相反, 此舉的目的, 是要把實情和理據清楚列明, 讓對方知道你在談判桌上的定位 (也可視作牌面的有效鋪排)。
牌面設定後, 就可以開始探索薪酬優化的可行性了, 也就是說, 找出接受和拒絕眼前這 job offer 之間的議價空間。
最简單直接的探索方法, 就是發問探索性的問題, 例如:
「親愛的招募經理, 我仔細閱讀過貴公司給予的 job offer 内容, 整體薪酬而言, 看似貴公司在薪酬的設定範圍內, 有一定的靈活性嗎? 看來好像有一套標準來得出這個薪酬嗎?」
發問完每一道問題, 就要靜下來, 讓問題在對話中沉澱, 並给予對方思考的時間和空間。
探索性問題的最大優點, 是可在收集更多與薪酬决策相關的信息之餘,測試對方在談判桌上的位置和取態。同時, 因問題带有含蓄的確認性, 不會讓人們有被逼到牆角的感覺, 讓大家在一個從容的氣氛下,不自覺地打開了相議的空間。
要重複的重點是,薪酬談判大可是招募經理給求職者入職前的最後測試, 經理們真的不希望你在談判過程中過於進取或過於被動, 能做到如上文般的以柔制剛, 適可而止, 就最好不過。
此外,薪酬談判不應局限於薪水。要緊記, 作為一位創富者, 在職場替別人打工大可能只是一個短暫的人生階段, 你的首要目標, 是利用職場的工作去發掘、了解和極速優化自己的强項, 以助日後成為自己創業的絕對優勢。有見及此, 除了整體工資數額外, 更重要的, 是入職前盡力爭取最有利的職位條文、工作條件和特殊待遇。
你可因應談判的進度和情况, 帶出你對職位所能给予公司和個人的期望, 並把招募經理從談判中承諾的條文, 一并放到修訂的 job offer 上。
舉例說: 「這職位看起來很適合公司未來的願景。」
再續問: 「看起來這職位的工作範圍可滿足到公司內更廣泛的需求?」
再推問: 「這份工作好像有一些職業發展的機會?除了現有的獎勵計劃外, 公司如何留住最優秀和表現傑出的員工?」
這些探索性問題背後所流露的洞察力, 有遠見的雇主是絕對看到的。在談判桌上,實可為你凝造更高的自身價值,換來更好的工作條款和條件。
最後, 請記住,眼前的薪金僅能應付你日常的開支和作中長線的儲蓄投資, 真正能為你職業生涯帶來火速特破的, 是學懂利用職位條文付予你的權力, 去建立日後屬於你的創富人生。
怪獸家長給孩子的葬禮

昨晚,在柔弱的床頭燈光下, 輕輕地牽着了至愛的 BWV 974 (Bach / Marcello, Adagio - Concerto No. 3 in D minor), 靜靜地陪着自己入睡了.. 仿佛, 在淒美的旋律中, 回憶起一件零碎的往事, 滲出了一陣又一陣沉重的感覺,想與大家網友一起分擔。
地點, 是一位年輕友人 (化名 JJ) 的葬禮..
還記得,在香港的一個暑假遇上了 JJ,是一個樣子挺甜美, 有點兒似鍾嘉欣的竹升妹 ABC (American Born Chinese),那年她剛剛從加州柏克萊大學學士畢業,特別從美國來到中港澳台遊歴兩個月。
外表雖是一名怪獸家長苦心培育出來的書呆尖子,但筆者第一眼看見 JJ,已深深感受到她那探險遊歷的情操,和對中國歷史文化的熱愛追求。
往後的日子,我們斷斷續續有聯繫,後來得知 JJ 在父母的期望下,考進了耶魯大學醫學院,畢業後在加州一間公立醫院當了幾年醫生。
最後一次給她電話,卻覺得怪怪的,一向優雅而從容的 JJ,竟給我簡短的一句: 「Could you just leave me alone??」,就這樣給我掛斷了線,再撥電話就只有留言,嘗試 Email, FB PM, Whatsapp, Wechat, SMS,也一律再沒有回音。
那時筆者工作正忙得透不過氣來,對 JJ 的冷淡回應,没有太在意,心裏想: ”Well, maybe she just had a bad day from work…”
但總想不到,幾個月後,就從 JJ 父母那方收到她輕生的不幸消息。
從葬禮得知, JJ 已患上嚴重抑鬱有一段頗長的日子,但也許為了完成父母對自己的期望,JJ 不斷把情緒抑制,盲目地自我催眠,做一些一直違背自己的事,活在一個不屬於自己的人生軌道內。
筆者想分享的是,我們都有可能成為 (或已是) 小朋友的家長,在今天的華人社會,小朋友從家長的期望而承受的壓力,的確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高。當然,作為家長的,都希望子女成才,但同時,家長們也可能不自覺地為小朋友帶來一個不屬於她們的將來。
實情是,從出生的那一天,每個孩子的屬性和造化已各有不同,與其把小朋友的未來規劃,不防把焦點放在愛與關懷之上,並為她們在生活的各個方面,提供一個自由的全面教育。讓她們運用獨立思考和判斷力作為指引,找出她們自己的人生方向。
在這個成長的過程中,什麼對小朋友最重要呢?
讓孩子們知道,父母那無條件的愛,是常與她們同在。
讓孩子們知道,她們是擁有嘗試失敗和犯錯的自由,即是遇到重重錯敗,父母不但不會失望或責罵,還會全力支持她們改進。
讓孩子們知道,她們可以自由地選擇她們想要的任何職業生涯。
讓孩子們知道,不應期望父母會把遺產給予她們,她們自己的財富是要自己賺回来的。
讓孩子們知道,不用把焦點完全集中在金錢回報之上,只要運用自身長處來創造社會價值,財富自然會來找她們。
小朋友在不知不覺間,就會累積起心靈上富足的本錢,最終讓她們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富裕人生。
不論她們在成長中追求什麼職業也好,就讓她們自己選擇吧,就讓選擇自然發生吧,選擇,實不應從父母而来的。
不要誤會,筆者不是推崇自生自滅的成長方式。反之,簡單地給予孩子最自由的學習環境,之後就大可望而卻步,靜悄悄地祝福和支持您的孩子,而不是在背後像木偶大師般操控着她們。
最後,如經典電影 Forrest Gump 所說:
“Life wa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 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nna get.”
讓我們都送給 (未來或身邊的) 小朋友一盒屬於她們的巧克力吧!
從蝴蝶效應看快速創富過程

夜闌人靜,不期然地發現自己坐在牀上,打開了 iPad,在重看多年前 Ashton Kutcher (一名外表極似 Steve Jobs 的好萊塢演員和非常成功的風險資本家) 主演的 《蝴蝶效應》(Butterfly Effect),再一次牽動了一絲又一絲在不同時空的回憶。
對蝴蝶效應不太熟悉的朋友,其字面的意思是,微不足道的因由,可以導致巨大的結果,例如一隻身在北京的蝴蝶,在撲翼的一剎那,可導至一年後,一個超級風暴在香港的形成。 没有這隻蝴蝶,就没有一年後的那場風暴..
從現實的角度來看,蝴蝶效應並不如上述例子般那麼戲劇性。 更精準的解釋,是在一個生態系統中,所引入的微小變化,可導致一系列完全不同的結果。
生態系統,不僅限於經常被討論的天氣模式,也可以是房地產/金融市場、 職場/辦公室政治圈、甚至乎是我們自己的創富人生。
說到這裏,也許要淺談一個更廣義的課題:
混沌理論 (chaos theory), 简單地說,就是一個複雜系統的行為,對初始條件的輕微變化,有着高度敏感性的數理研究。 一些看似混亂和複雜的東西,實際上是由一系列简單的規則組合而來。
這理論有趣的地方,就是試圖發掘在日常生活中,複雜生態系統背後的簡單基本法則。 通過了解這些法則與不同環境因素的彼此互動,我們可以更加明白生態結構內,巨大根本性和突然變化的形成。
不足的是,這些相對快速的突變,即使運用現時最先進的網絡超級電腦,運行最複雜的模擬電腦程序,我們仍未能完全準確地去理解它們,盡其量只能找出相對的或然率而已,這也正正展現了人類社會行為的不可預測性。
試想想,當今世上,有什麽方法可以準確地,持續地去預測樓市和股市的走勢?
但好消息是,你並不需要具有完全準確地預測股市和樓市的能力,來充份利用混亂理論背後的智慧在日常生活之上!
Okay,筆者在本文想探索的,是蝴蝶效應對我們日常生活的影響,特別是前文提到的巨大突變,對我們快速創造財富的啟示。
讓我們先回到電影 《蝴蝶效應》裏,男主角 Kutcher 具有一種先天的能力,可在不同時間和空間穿梭,試圖改變歷史,改變現實,也就是說,時空轉移到平行宇宙的不同時段,活出不一樣的人生来。
每次 Kutcher 回到 “過去”,他都會在一些關鍵時刻,作出小許相對不同的决擇,但當他回到 “現在” 的一刻,先前微小的改變,卻觸發出一系列的連鎖反應,為他和週邊的人,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雖然我們大多沒有穿越時空的本能,但如果退一步去思索,蝴蝶效應確實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停地運作着!
從混沌理論得知,整個生態系統,是一個看似非常混亂,無限複雜,但實際上是不斷重複,有高度秩序的模式。
不明白?
舉一個筆者常用的例子,在五至十年內達至財務完全自由,一般人或許會覺得其可行性極低,甚至乎是隨機的,是完全依靠運氣的事件。
但是,如果我們用心地,仔細地去觀察和了解這一羣財務自由人在過往五至十年的事件簿,會發現有一系列的法則在無形中運作着,促使她們達成 (相對) 快速創富的目標。
重點是,試圖理解生活中的所有细節,並從混亂中找出秩序和法則來。
當我們明白了生態系統 (我們的人生) 內的遊戲規則,就能洞悉什麼是人生的創富關鍵時機,而在這些時機來臨的一刻,如果我們能像戲中男主角一樣,好好把握,蝴蝶效應就會在不知不覺間成形,幫助我們,快速創造財富。
現在,當你在思考如何快速地創造財富時,你會想到些什麼?
了解蝴蝶效應,並從看似混沌的生活中,識別出這埸人生遊戲的模式和法則,繼而抓緊關鍵的時刻,得以提升巨大突變的機率,火速實現創富人生。
Well,如果你在這一刻還沒有被筆者悶死,又同時明白筆者想帶出的訊息, 並决定身體力行的話,恭喜恭喜,你或許已啟動了導致快速創富的蝴蝶效應,距離財務自由不遠了 :)
「財務自由速成法」實體書面世了!
在前往拜訪一位在加州好萊塢製作微電影的朋友途中, 剛剛收到出版社的通知, 「財務自由速成法」的最新修訂版已印妥, 並派發到香港各大小書局**, 終於可讓更多朋友以實體書的形式, 觸摸、感受和重温到筆者多年來的街頭實戰心得和内心的喜悦! 所以, 特要在行程中停下來, 在機場找一個寧静的角落, 寫下這簡短的分享...
「財務自由速成法」實體書是網上 ebook 課程的最新修訂版,亮光文化團隊在過往幾個月來, 除了對書中内容作出了修正, 在篇章上, 也花了不少心思和心力, 作出了重新的編排, 慕求讓讀者們更快速和有效地把内容吸收和應用到日常生活上。
同時, 實體書也新增了一些在 ebook 和 100happysouls 網誌從未發放的篇章, 嘗試以至真實的故事形式, 牽着讀者的手, 去一起探索和經歷筆者當年的喜怒哀樂, 意圖用更切身的角度, 把書中的心法應用, 呈现在讀者眼前。
在此, 特要謝謝亮光文化團隊, 給予小弟機會, 為小弟出版實體書, 在這幾個月來, 與她們的多次交流中, 深深感受到她們對知識分享和傳播的熱誠, 一盤生意, 當然要賺錢才能生存, 但經營背後的理念和堅持, 才是精益求精的動力來源, 為老百姓帶來優質的知識傳遞平台, 為社會獻出她的分兒, 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 箇中之得着, 造就了豐盛的人生。
另外, 要再次感謝止凡兄, 財叔, Starman 兄, 賽馬會/沙田官中/鳳溪的馬 Sir, 他們的鼓勵和無條件的支持, 目的, 就是希望幫助小弟, 把富足幸福人生的非物質遺產, 傳承開去, 讓更多來自社會不同派系的朋友參考和交流, 在這過程中, 大家都有所得着, 共同創建和活出更美好的人生。
Last but not least, 衷心希望已開展 (或已完成) 了「財務自由速成法」ebook 課程的六千多名獲邀學友, 網上閱讀 ebook 之餘, 在經濟能力允許下, 多多支持實體書的產業鏈, 到書局購買一本放在家中和枕邊作參考之用, 或購買幾本送给致爱親朋, 當遇到人生低谷時, 拿出來, 看一看。在不同的處境下, 重複翻看不同的章節, 一定有你想找到的意外收獲, 為自己, 為家人, 為朋友, 好好善用光音, 努力活出每一刻!
在台中澳、東南亞和海外的親爱網友, 如未能到香港走一趟, don’t worry, 可直接電郵到 info@enlightenfish.com.hk 查詢訂購郵寄「財務自由速成法」實體書, 百樂感激非常, 謝謝支持..
最基層的朋友, 小弟深明生活艱苦, 如因特殊原因而無法付擔實體書, 請不用灰心和沮喪, 給筆者電郵, 告知其情况, 只要心術正, 有奮鬥上進之心, 小弟必盡力幫忙, 記著, 人窮志不窮, 我做得到的, 你也能做到, 努力, 加油!
Final boarding call, 空勤姐姐催上機了, till next time :)
**發行書局名單 (會陸續更新)
商務印書館: 沙田圖書廣場, 銅鑼灣, 佐敦, 旺角分館, 屯門, 天水圍, (美孚) 商務文化快線, 北角, 康怡, 九龍灣德福廣場, 香港仔分館, 上水龍堔路新店, 美麗華商務, 大埔分館, (大圍) 商務文化快線, 將軍澳分館, 東涌
三聯書店: 荃灣東, 葵芳, 荔枝角, 元朗西, 青衣, 中環店, 淘大店, 鑽石山店, 西環店, 官塘店, 慈雲山店, 灣仔莊士敦道店, 馬鞍山, 藍田 (啟田店), 元朗文化薈, 屯門卓爾居, 紅磡店
中華書局: 荃灣, 油麻地, 將軍澳新都城店, 機場分局
天地圖書: 灣仔
樂文書店: 銅鑼灣
森記書局: 灣仔軒尼詩道
香港書城: 柴灣貨倉
田園書店: 旺角
漢榮書局: 油麻地
榆林書店: 旺角
城邦書店: 灣仔
一代匯集: 旺角
開益書店: 旺角

昨日與一位非常年輕的朋友 (化名 C 君) 傾談他的 O2O 創業大計,當問及其創業的動機時, 他很老實和爽直地回答:
「我從來没有 change the world 的抱負, 我只想創立一家有盈利的 startup, 在短時間內把它賣掉, 套現五百萬美元離場, 之後便可以一輩子懶洋洋地在巴厘島退休過世 !」
在創投家的角度, 這大概是政治不正確的答案,但對天使投資者而言,somehow, 筆者是蠻欣賞他的率直和誠實。
其實,只要 startup 能創造一定的社會價值,而又能在幾年間達至一定的盈利,並吸引到買家願意付上五百至千多萬美元的價錢收購,從一項個人投資來說,已是不錯的回報。
畢竟,各人造化各有不同,實在用不着每個創業家都要刻意跟從 Steve Jobs, Mark Zuckerberg 或 Elon Musk 的那一套耶!
Anyway, 想與大家分享的,是 C 君那「懶洋洋」的思考模式。
筆者是辛勞命,如要在巴厘懶洋洋地過活,不作任何積極思考或幹任何實事,不到兩星期,可能已揮身不自在,生不如死了。所以,聽到 C 君的 「巴厘宣言」,初時的感覺是有點怪怪的,像跟自己那一派功夫對着干似的。
但深入了解 C 君的想法後,發覺他的致富理念,實與筆者那一套是息息相通...
想知道何解?
社會裏,大部份人都是天性懶惰的,但有趣的是,越成功的創富者,卻越大可能是最懶惰的一羣。
看似本末倒置嗎? 不防看看你身邊的電子產品,或習以為常的生活服務,再問問自己,可曾在市場上有一樣產品或服務,是讓您的生活變得更加困難?
成功的產品,都是一衆創富者製造出來的好東西,其目的,就是幫助我們活得更輕鬆和舒適,正正迎合人們懶惰的天性。而不少創富者研發產品背後的動機,一定程度上,是為了追求一輩子的懶惰而來!
可悲的是,這一輩子的懶惰,常常被不知情的老百姓給予一個不好的名聲。
在及時行樂的世代,不少人追求的,往往不是一輩子的懶惰,而是即時懶惰。也就是說,先享受,後補過。
諷刺的是,跟從這條「即時懶惰」的道路,結果將會換來更長的工作時間,最終墜入工資奴隸的監獄。
為何呢? 這是因為他們都沒有從大方向去思考問題的根本位。
試想想,如果每天都有人在你身後監控着你的工作,而你又要準時上班下班和會報每天的進度,你怎可能體驗一輩子的懶惰?
再看看公司內 50 / 60 歲還在不由自主地打工的一羣,你會發現,與其跟隨他們的腳步,做一條鹹魚,唯一的出路,就是想辦法盡快跳出工資奴隸制。
成功的企業家,都是懶得浪費自己的生命,來作為工資奴隸系統內,用完即棄的組件。
因此,不要再尋求即時懶惰帶來的快感,你應該把焦點放到尋求可持續性的懶惰上。
為了實現這一輩子的懶惰,你需要聰明一點,換句話說,不要貪圖下一秒鐘的懶惰,或在週末的享樂。當做的,是創造一盤兼職或全職的賺錢生意,助你逃出工資奴的無形監獄。
當然,人們往往會對創業諸多藉口,特別是在逃獄初期,的確是要花上相當多的心力和汗水,但當所有人都戴着厚厚的面具,無耐地在辦公室裏上演一場又一場政治 Show 的同時,試想想,你大可以在一家有品味的咖啡館施施然地喝咖啡,或駕船出海釣魚,甚至乎到藍天白雲,椰林樹影,水清沙幼的海灘上享受陽光! 這一切一切,都無需等到週末或假日,可以悠游自得地在工作天期間進行!
這,就是一輩子懶惰所能給予你的高質體驗!
看看一輩子作為工资奴隸所消耗的總能量,你會很容易看到,越早付出和投資到自己的業務上,越早收成和贖回自己往後的時間,與家人和朋友分享成果。
筆者的觀點是,一旦你實現財務獨立,你將獲得一定的自主權,做你想做的事,或乾脆什麼事都不幹,如 C 君說,懶洋洋地享受人生。
能夠提前退休,享受生活的人,都是深明先苦後甜的道理。事實上,一輩子的懶惰,就是推動他們努力走向經濟獨立的一個最大的動力。
不要讓及時行樂毀掉你的未來,即時的懶惰只會在不經意間,為你增添幾十年的奴隸生涯。 相反,現在就設下你懶惰的目標,給自己帶來一輩子懶惰的選擇權吧!
與無人機有關的產業,近年成了一衆天使和風險創投家的投資熱點,那天在一個無人運輸與物流 (Drone Logistics) 的 meetups 上,邂逅了一位在一間小型廉價航空公司做營運管理的美女,與她談起如何有效地經營一盤航空生意。
交談中,小弟大開眼界,箇中的模式,很值得創富者參考和借用在日常生活上,在此想和大家分享這位美貌與智慧並重的 Bell (化名) 其營商心得。
航空業競爭激烈,要賺錢,就得要從營運管理入手,簡單地說,要盡量把飛機的價值在空中釋放,越少在陸上停泊的時間越好。
原因是,飛機是一個巨大的資本支出,使用越多,總成本會越低,因此也為營運者帶來最高效的回報。
我好奇極了,繼續問: “那麼,你們是如何把手上的飛機物盡其用呢?”
以下是與 Bell 的對話重點,主要有三部份:
優化投資回報
大型航空公司為了覆蓋各市場的需要,因而擁有多款不同大小的飛機,導致維修和運作流程複雜化,間接影響成本效益。小型廉價航空公司要與大型對手競爭,就要選擇最有利可圖的行線,並從資產優化入手,得以創造競爭優勢。
首先,簡化飛機型號,只採購同一款機種,如波音 777 或空中巴士 A350。這樣的標準化格構下,無論是飛行服務機組人員或維修工程師,其工作效率會大為提升,同時,飛機從著陸到下一程起飛的周轉時間,亦會相應大幅減低。
另外,因機種單一化而增加了同款飛機的購入數目,此舉得到飛機製造商的批量折扣,大大減低了固定成本。
在人才投資方面,Bell 的小型廉價航空公司十分捨得花錢善待員工,薪酬和花紅都是行內最高,所以能吸引優質的人才加入,培養出優良企業文化,把團隊的生產力推致巅峰。
優化成本節約
有別於其他航空公司,飛機座位是沒有指定的,原因是在機件故障時,可方便快速切換略有不同座位配置的飛機,省下重印登機證而引致的延誤時間,確保航班如常運作和客戶的滿意度。
一些我們習以為常的服務,如座位預定安排,在機場拿取登機證 (而非網上下載),隨身行李**,機上餐點等等,都一律要徵收額外費用!
Bell 說: “與其花資源在非核心的服務上,我們只有一個目的: 以最快捷,安全和便宜的方法送客人和行李到達目的地!”
更有趣的是,公司有健身計劃給予所有機組人員,試猜猜何解?
因燃料成本是與飛機載運重量成正比。航空公司為節省燃料,機組人員的體重當然越輕越好!
另一個節流的方法,是利用互聯網直接銷售給客戶,完全除去中間人,並在即將到期還未售出的機位在網上作全方位促銷,以確保入坐率達 100%。
優化供求流程
時刻地觀察每一個航道的利潤,把低回報的路線移除,高回報的則加開航班。
同時,大型機場的流量極大,飛機因要輪候著陸,常有延遲,導致燃料成本增加,以及飛機實用率降低。
因此,不要過分依賴擠擁的機場作航線樞紐,要不時發掘鄰近較低使用率和收取較低著陸費的機場,以提供更快捷,便宜的航道。
至於投資風險管理,最大的因素是油價的波幅,因此,要積極在能源期貨市場購入相對的合約作對沖保險,以減少油價波動對公司未來利潤的影響。
All right,聽過一連串 Bell 的分享,感覺似曾相識嗎? 畢竟,白手興家的創富人生,就有如一家謙卑的廉價航空公司,即使天氣不似如期 ,當世事再沒完美,但只要把自身的優勢,通過靈活思考和應對,得以發揮出來,默默地把一個又一個的目標,安全送達目的地,總會看得見晨曦!
Meetup 结束後,回家途中,在車廂內點播了沖上雲霄的主題曲 「歲月如歌」,可曾記起,一個在巴黎的冬天,瑟縮於 Télescope 一角, 啜飲着一柸 double espresso,沉思於寧靜的鬧市街頭,與不同時空的自己對話,才發覺,我每次,回來多少驚喜,也許一生太短...
**托運行李沒有額外收費,以方便把隨身行李減至最少來加快登機時間。
星斗老翁對決地產霸權

筆者因從事蚊型地產發展和投資的關係,不時要出席土地使用和改用途的公開聽證會,基於早前購入了兩幅相連地皮,為更了解如何發揮其潛在價值,於是在市政府的資料庫做了一點功課,找機會出席了一位中小型發展商的土地使用公開聽證會,以增進這方面的知識。
對不太熟悉地產發展的朋友,這裏是一點背景資料:
假設你要建房子,不是單單買下地皮就可以,即使地皮已有政府的公路和水電連接,也不代表你可以任意興建樓房,特別在自由經濟體主導的城市或地區,一般都要經過一輪土地使用或土地修改用途的程序 (如補地價之類),才得以把心目中的地產發展計劃實行。
而公開聽證會,就是這個繁複程序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 其目的,是要徵求各界的意見 (如地皮附近的居民,環保人士,以及代表個別利益團體的政客等等),以決定發展商提出的動議是否可行。
今次筆者出席的聽證會,是關乎一個中小型發展商的投資項目,計劃是把他們早年團積的多間相連獨立住宅移平,把得出的地皮合并,從而興建一幢高密度的酒店式出租公寓,投資總額大概僅為三千多萬美元。
但由於 location 非常好,位置在當年 Youtube 的初創公司原址附近 (那時 Youtube 還未被 Google 以近十七億美元收購),交通非常方便,鄰近已陸續有 deep pocket 的科技公司進駐,實屬風水寶地,所以項目完成後的價值,應可為該集團帶來極為豐厚的利潤。
但基於地點週圍都是超過半世紀的低密度獨立屋住宅,興建一幢高密度的酒店式出租公寓的確為該區的生態做成極大的影響。 在聽證會上,各當事人輪留發言,坐席中大至分為支持和反對兩方陣形,在交火過程中 ,發展商那方指出區內高科技行業發展迅速,要有相應的高密度住宅配套以作平衡,而反對一方,則以各環保理由和地產商選擇性地收購當地房子而深表不滿,相方都各有理據,實難分勝負。
到了最後,一位一直靜靜坐在台下,九十多歲的老翁從坐椅站立起來,慢慢的,一步一步的行到講台前。
從老翁發言得知,他自二次大戰後,已搬入該區,見證着社區內一草一木,一家一戶的成長,鄰居們如何守望相助,盛傳了本土獨有的文化。
隨着外資大舉入侵,盲搶地的情况越見嚴重,在市中心商業區那一邊已急速地起了變化,從外地來打工的人大多冷漠無情,眼裏只看到功利,互助互愛的市集文化也仿佛在迅速退色中。
說到這裏,老翁的聲線已帶有深深的淚痕,在場人士也不禁以沉默來表示一致的認同。
老翁斷斷續續地完成他的發言,以下是筆者可記起的簡短翻譯版本:
“不用我多說,大家都深深明白,動議中的高密度建築住宅,將為我們現有的低密度社羣,帶来巨大的生態改變。”
“請不要誤會,我不是食古不化的老人,我的孫兒也在 Google 打工耶!”
“社會無疑是在不停地前進,城市規劃也當因應市場供求而作出相應的調整。”
“畢竟,我已九十多歲了,大概也沒有機會看到這幢大型建築物的落成...”
“但我希望在坐的一衆朋友知道,矽谷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在一定程度上,本土文化應記一功,亦正因如此,更應把我們引以為傲的家,鄰里互助互信的居住環境,加以捍衛和保存起來。”
話說完了,guess what,那時全場台上台下一衆人士,包括判决這議程的市府專員,在一片肅靜中,站立了起来,給予致敬的掌聲。
結果大家都猜到了,代表發展商的一方,要把現有的計劃作一定修改 (如把居住密度降低) ,再重新伸請批核。
自己作為發展商,對同行花了多年籌備的動議被否决,感同身受,但看到老翁能為街坊們成功打敗地產霸權,保護自己的家園,內心卻湧出無限的恩慰...
這聽證會令我回想起上年在巴黎 6th and 7th Arrondissement 尋找物業作渡假/投資時,一名地產經紀曾對我説這樣的一句: 「Monsieur, you are buying a piece of history and heritage of France, definitely expensive, but worth every centimes!」
或許當時我應風趣地回應: “Shame on you to make your country’s history and heritage for sa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