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ugust 7, 2016

吃得到的葡萄可能都是酸的!

上星期應邀出席了母校舉辦的 wine tasting tours, 有評酒專家帶領我們一羣舊生前往位於加州的 Napa Valley, 並到當地有名的葡萄園和釀酒廠, 品嘗各種得獎的紅酒和白酒。 
creative commons via flickr平日晚餐開一瓶酒, 感覺是蠻不錯的, 可慢慢用視覺, 嗅覺, 味蕾和觸覺去感受一瓶酒的獨有閱歷和性格。但要在 wine tours 一天內試完十多個葡萄園的佳品, 真的有點兒麻木了, 仿佛失掉了品嘗一瓶葡萄酒的專一美學。 

物以罕為貴, 即使美酒當前, 但因數量太多, 無法有效地消化, 邊際效用大减, 最終做成在感觀和資源上的極大浪費。 

奢侈的慾望也如是, 你又能否看透箇中玄機呢? 

富人揮霍的神話, 其實大多是廣告傳媒塑造出來的市場推銷手法, 目的是鼓勵入世未深的一羣去及時行樂, 先洗未來錢。 

當然, 也有常見的真實揮霍例子, 就如筆者前文提到, 不少暴發戶一型和被寵壞的富二代, 他們或許也會刻意在衆人面前, 炫耀自己的物質財富。 又或者一些 salesman 對高管决策人的營銷手法, salesman 為了要做成一單大生意, 往往會利用奢華的社交消費, 來與當事人混熟。 

奢侈品對沒有經濟能力的人而言, 可能是非常吸引。但當你能輕易負擔這一切時,這些金錢慾望就會顯得庸俗不堪。 

諷刺的是, 不少奢侈品牌的消費者,都不是真正的有錢人, 但卻要硬裝富貴, 看似成功的樣子。 

不相信? 

可以到網上查一查關於奢侈品消費的統計數據, 你會發現, 大多數的交易都是以長期高息信貸所購買的, 有不少更是以租賃計劃來充場面而已。這也解釋了為何很多表面風光的人, 大都是身無分文的原因。 

但試細心想想, 以上的例子, 真的是我們真實的世界嗎? 

真正的財富指標, 其實是可從工作日也能自由自在地享受生活的人看出來。 特別是在午膳时段過後的工作日,到海邊吹吹風, 到 cafe 或公園看看書, 一點擠迫感也没有, 一切都像為自己而活的。 

Why? 

因大部份工資奴都消失了, 他們已經被召回自己的辦公桌上, 不由自主地繼續上演多場辦公室政治 show。 

真正富足的人, 是用不着炫耀物質奢華, 他們都清楚知道, 自命不凡的外表一點好處也沒有,更遑論得到白手興家的一衆同行所尊重。 

金錢的真正用處, 是能因應個人的價值觀, 去屬回自己的時間和空間。有了自己能控制的時空, 才有內心的富足感, 有了這富足感, 或許才能體會到什麼是無求。 

層幾何時, 我也渴望能擁有很多奢侈品, 我只會計劃和按照最快速和明智的路徑, 讓自己佔有市場優勢,從而捕捉最佳的機遇, 創造財富。 

但當擁有比一般中產人士正常所需還要多十倍的財富後,心態上不期然地起了變化... 

我不再感到需要在別人面前, 炫耀自己的物質生活,或證明給別人看自己所做的一切, 更無需要尋求別人的認同去做自己喜愛的事情。 

當我越走近財務自由, 我的心態就越覺像回到幼兒園的小時候似的, 不必擔心明天,不必看着時間做人,不必巴結老闆或權貴, 不必扭曲誠信以達至政治正確,不必消耗自己有限的生命去幹一些沒有滿足感的事兒。 

人到無求品自高? 自問談不上沾有半分的高尚品格, 但想分享的是, 若能做到少許的無求, 生活的確要快樂多了! 

反思之下, 財務自由也許是一樣頗奢侈, 要有相對的付出才能得到的好東西。也正是這 “奢侈品” 所帶来的無求感覺, 成了我屢敗屢戰的主要動力, 最終讓我能夠為生活而活, 為身邊所愛的人帶來幸福快樂。 



100happysouls.com 版權所有,所有內容非經同意不得轉載或公開傳播